十年前回到祖国时,韩枫几乎完全出于偶然地搬进了上海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座建筑。
此前,她在纽约生活了20年,已是小有名气的时尚设计师。在抵达上海这座中国金融之都几天后,韩枫在一个跳蚤市场碰到一位老友。
“她建议我来锦江饭店住,和她做邻居,”韩枫说。“第二天我就签了租约,然后离开上海,回纽约待了三个月。”
1985年搬到纽约时,韩枫还不怎么会说英语,她的第一份与时尚行业相关的工作是在布鲁明黛百货公司(Bloomingdale)做销售助理。不久,她开始在家里设计和销售围巾,还推出了自己的成衣系列。至1990年代中期,她已经是纽约时装周的一个重要看点。
随着在时尚界的名声扩大,韩枫还被邀请为华丽的歌剧和电影作品设计服装。前者如《蝴蝶夫人》(其中有一次是2006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[Metropolitan Opera]的演出);后者则有根据谭恩美(Amy Tan)小说《接骨师之女》(The Bonesetter’s Daughter)改编的电影,以及《龙威小子》(The Karate Kid)的一个2010年翻拍版。
韩枫至今在纽约还有一座老库房公寓,不过她在2005年就把工作室搬到了上海,现在只为一批老客户设计制作定制服装,其中有不少人穿她的衣服已经几十年。
她的工作室就在自己的锦江饭店贵宾楼(Grosvenor House)公寓的楼下。这是一座华美的老公寓楼,也是锦江饭店建筑群两座主楼之一。
锦江饭店的前身是华懋公寓(Cathay Mansions),自1929年开业以来,一直是上海数一数二的高端住所。贵宾楼在随后的1934年落成。
华懋公寓原为维克多·沙逊(Victor Sassoon)所有,他是20世纪初上海爵士年代最具风采的人物之一。华懋公寓建成时是上海最高的建筑。在其全盛时期,有不少纨绔子弟、外交家、新闻记者和商务人士在那里住过。
1949年共产革命后,华懋公寓被更名为锦江饭店,成为政府的国宾馆。在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时代,这座酒店一直是来访上海的政要下榻之地。
它的最显赫时刻在1972年来临,当时美国总统理查德·尼克松(Richard Nixon)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在锦江饭店的礼堂内签署了《上海公报》(Shanghai Communiqué),这是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第一步。
“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座建筑,”韩枫说。“实际上,我父母喜欢告诉他们的朋友,自己女儿住在锦江饭店里。”她还提到父母到现在还很奇怪,她怎么会被允许住在那个著名的地方。
韩枫在贵宾楼8层的一室一厅公寓面积约140平米,其中的布置生动地体现了韩枫的性格,每个房间都被刷成不同的颜色,大多数家具都是定制,或是从当地的古董店挑选出来。
“我真的很喜欢这里,”她说。“它让我有机会实践自己在色彩和布置上的想法。我很喜欢中国的一点是,在这里定制什么东西都很方便。”
如今,贵宾楼一室一厅公寓的租金大约为每月3万人民币,具体金额取决于所在楼层。这样高昂的租金基本已非记者所能负担。
现在的住户更多的是总领事和商人之类的人物。
诸如化妆品企业家靳羽西等名人会把贵宾楼称作自己的家,还有变性舞蹈明星金星也和家人住在这里。
韩枫在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最盛时出生于南京,青年时代到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读书,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,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。
艺术学院的教育使她成为一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者。她在公寓里悬挂的作品有不少出自美院同学之手。
“当时我买他们的艺术品,主要是为了表示支持,”她说。“这些作品当年买的时候可能也就一两千美元,但现在他们都非常出名了!”
一踏入公寓首先会注意到客厅和餐厅是开放式的,这在上海老公寓里很少见,因为韩枫拆掉了各房间的拱门。
自然光大片洒落在朝南的客厅里,其中一面墙被中国艺术家石至莹的两幅巨大的海洋主题油画占满。
客厅里摆着一张由楼梯改造而成的大餐桌,天花板有浓厚的装饰派艺术风格。她在这里举办过不少小型家庭宴会,她喜欢把朋友们聚在一起,品尝美食美酒,一起聊天。
“晚上就见朋友;我喜欢把人聚到一块,”她说。“我想认识更多有创造力的人。很享受这点。”
紧挨着卧室的是韩枫的私密空间,一间有紫红色墙面的书房。里面放着一把扶手椅,周围是一摞摞堆得很高的书和杂志,天花板比较低,成了名副其实的茧居。加上有壁炉和用来沏茶的电热炉,更是营造出一种非常舒适惬意的感觉。
“冬天的时候,我经常待在这里,”韩枫说。“它让我感觉很舒服。我可以和朋友坐这里聊天,也可以自己待着。在这里,我感到非常幸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