迪士尼给美国人“造梦”变难了,在中国不一样

迪士尼主题公园一直致力于把不完美的世界置换成完美世界。“美国小镇大街”(Main Street, U.S.A.)上看不到垃圾。“西部拓荒世界”(Frontierland)里只有幸福的猎人和唱歌的熊。立下远大志向,“明日世界”(Tomorrowland)中熠熠生辉的技术就有可能变成现实。

唯恐自己建的城堡太过含蓄,迪士尼干脆公开承诺要带人逃离真实世界。加州迪士尼乐园和佛罗里达州华特·迪士尼世界的欢迎标语源自迪士尼本人1955年的一句话,“在这里你将离开现实的今日,进入一个昨日、明日和梦想的世界。”

更加激进的安检程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标配;如今,在棒球场内、举办演唱会的场馆中,甚至一些电影院里,金属探测器都是常规设备。由于人们对安全日益担忧,迪士尼、环球影城(Universal)和海洋世界(SeaWorld)从去年12月开始使用金属探测器。这是三家企业首次大规模推行类似举措。

这些举措虽然受到离了它们可能就会感到不安的大多数游客的欢迎,却和迪士尼打造它在广告中宣扬的“地球上最快乐之处”的特殊努力背道而驰。当你接受安检的时候,绝对难以忘记现实世界。

于上周四正式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,也在雅致的大门那里安放了一排排金属探测器。不过,上个星期,这家新开业的中国大陆第一家迪士尼主题公园内的氛围非常欢快,尽管游客们的智能手机接收到了来自奥兰多的悲惨消息。我在那里呆了四天,其中三天是和购票入场的游客呆在一起。令我触动的是,经典的迪士尼式奇迹竟然得到了如此完整的呈现。

毫无疑问,开业带来的兴奋与盛况更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。但在上海迪士尼乐园,还有别的事情正在发生。我觉得,50年代位于加州的第一家迪士尼乐园肯定也给人以这种印象。游客显然有大开眼界之感——这个散发着新油漆的味道和新塑料椅套味道的梦幻之地,是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。中国游客没有遭遇过9·11恐怖袭击,也不曾目睹大规模枪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发生,今天的美国人在公众聚集之处所背负的那种心理压力,看上去并未对他们造成困扰。迪士尼似乎不必费那么大力气便能施展魔法。

我们在6月11日参观上海迪士尼乐园时,迪士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·A·艾格(Robert A. Iger)提到了这种吸引力。“我是在美国长大的,小时候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迪士尼乐园看看——我们负担不起相关费用,顺便说一句,直到有了孩子,我才走进乐园,”他说。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于美国的那种向往之情,也存在于今天的中国,恰好遇到了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多休闲活动的时候。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。”

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上空绽放的烟火

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上空绽放的烟火

在上海,迪士尼的游乐项目是全面更新的科技奇观——如今“加勒比海盗”(Pirates of the Caribbean)里不再有不流畅的机动形象,而是完全数码化,有水下磁铁控制的船只,还有Imax式的超大银幕在播放视频。与迪士尼在美国国内的主题公园相比,这里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,就连普通收银员和酒店女服务员似乎也因身处公园内而异常兴奋。当他们挥着手欢快地说,“享受充满魔力的一天!”似乎是发自内心地送出这样的祝福,而非只是重复一句企业口号。

这一周,迪士尼在美国的日子极其不好过,上海则证明,这家公司的魔法还像在过去那个更纯真无邪的年代里那么有效。尽管为此你得去往世界的另一头。